全国服务热线

400-888-9806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新闻中心  >  纳载创始人:刘海军

纳载创始人:刘海军

更新时间:2025-11-20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165
  2000 年秋,湖南邵东的风里裹着桂花香,漫过青石板路时,轻轻掀动了少年刘海军的衣角。那时没人知道,这个闻着桂花香长大的湘地少年,未来会一头扎进满是机油味的机床车间,从擦机器的学徒起步,让 “中国智造” 的微光,在齿轮咬合间渐成燎原之势;更会在乡谊、公益的褶皱里,熨帖出人间最柔软的温度。
 
  01
 
  他用 “笨功夫”,摸透了机床的 “心跳”
 
  
       初入职场的日子,刘海军的世界是由机油味、金属碎屑和机床冷硬的外壳构成的。他走进了一家外资企业,面对面试官“想去哪个部门” 的提问,他毅然选了最累的装备部,还主动承担了部门里最脏的擦机床活。
 
  当别人捏着抹布敷衍了事的时候,他却把这当成了“读懂机器” 的捷径。指尖反复摩挲机床外壳的纹路,就像触摸一件珍宝一样;油污藏在零件缝隙里,他就用小刷子一点点抠干净,顺便看清内部零件的排布逻辑。等机床被擦得能映出人影,他便凑在老师傅身边,眼睛不眨地盯着装机:螺丝先拧哪颗、扳手转几圈、导轨怎么对齐,连老师傅随口说的 “这个间隙要留半毫米”,都被他工工整整记在了本子上。
 
  这份 “笨功夫” 也没有被辜负。从只会递工具的新人,到能搭手协助装机,再到独立扛下设备组装的担子,他的职位像机床的齿轮一样,跟着手艺稳步向上。车间的白炽灯下,他早把机床的每一道纹路、每一颗螺丝的位置,都悄悄刻进了心里 —— 这段摸爬滚打的时光,不是苦役,而是他闯荡行业的第一块 “压舱石”,稳稳托住了后来的技术底气。
 
  02
 
  “国产机床” 的火种,在心底燎原
 
  
      离开外资企业时,刘海军的手上已沾过了无数机床的油污,眼里也多了份笃定。再面对从国外辗转而来的进口磨床时,他已经褪去了最初的那份生涩,眼神中多了一份坚毅和较真。十年时光里,他把自己 “泡” 在进口机床里,他凭着肯吃苦、爱钻研的劲一步步提升,随着技术上升接触的机型也从基础款拓展到了各类精密设备,指尖摸过的零件多了,心底的疑问也愈发清晰:“外国人能造这么精密的机床,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?”
 
  2015 年的上海,创客浪潮正盛,刘海军带着这颗 “不服输” 的种子,创办了纳载 ——“替代进口” 四个字,被他用黑笔写在办公室白板的最上方,成了企业的基因。2018 年的盛夏,C818 五轴磨床横空出世,这台机床的名字里藏着两份心意:一份是对标 C919 大飞机的民族志气,一份是对 “中国制造” 的执念;2019 年,湖州万马产业园里,纳载的总装工厂拔地而起,从研发到售后的全产业链闭环,让这家年轻企业很快挂上了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” 的牌匾,在国产数控刀具磨床的领域硬生生闯出了一片天。
 
  03
 
  课堂里的 “新燃料”
 
  
       当纳载的机床开始走进越来越多客户的车间,刘海军却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:重返课堂。他知道,国产机床要走得远,不能只靠 “手感”,还得有系统的技术理论和管理逻辑做支撑。
 
  2021 到 2023 年,香港新华商学院(上海复旦校区)的 MBA 课堂上,总能看到他记笔记的身影,现代企业管理的逻辑,被他一点点融进纳载的运营里;2023 年起,长沙理工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室里,他又成了最认真的 “学生”—— 把创业中遇到的技术瓶颈,变成课堂上的提问;把车间里的实践经验,和课本上的理论反复印证。课堂里的灯光,和车间里的机床灯一样,都在为他照亮前路。那些啃下的知识点,最终变成了推动纳载进阶的 “新燃料”,让国产机床的精度,又往 “微米级” 里多走了一步。
 
  04

          匠心与温度
 
  
      走进纳载湖州工厂的恒温车间,22℃的空气里没有一丝扬尘,工程师们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装配。刘海军指尖抚过机床的门板,眼里满是骄傲:“进口机还用涡轮蜗杆,我们已经换成了 DD 直驱电机,精度能卡到发丝的几十分之一。” 每台机床出厂前,都要经过雷尼绍激光检测仪的多轮校准,差 0.001 毫米都要重新调试 —— 这份对 “精度” 的偏执,让纳载的机床,干出了和进口机一样的水准。
 
  他总说,机床要讲 “精度”,做人要讲 “温度”—— 前者是国产机床的底气,后者是中国人的初心。
 
  从外资企业车间里那个攥着抹布的少年,到如今撑起国产机床一片天的创业者,刘海军的人生,始终没丢那份 “擦机器” 的较真:对技术敬畏,所以把精度做到极致;对成长执着,所以在顶峰时仍愿重返课堂;对世界温柔,所以在硬核的工业世界里,藏着柔软的人间情怀。这就是中国智造者的模样。